“排隊取藥”的抱怨聲很多人可能見怪不怪了。“信息化是個好幫手,既節省人力,又提高準確率。”一名三級甲等醫院的副院長說。
現今,信息化滲透在藥品流通的每一個環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門診藥房實行了預調配,也就是說患者就診后,醫生進行診間扣費、自助機繳費或在窗口繳費后,藥品信息會同步發給電子藥架系統,藥劑師可以立即調配,將調配好的藥品放置在電子藥架相應的位置上,患者來到藥房時直接取藥即可。同樣,北京協和醫院5年前便采用全自動整盒發藥機發藥,患者交費完成后,處方信息會傳到藥房,發藥機會自動配好藥。該院負責人說,通常是患者還沒走到藥房,藥就已經配好了,由以往的“人等藥”變為“藥等人”。
在北京市海淀醫院藥劑科,機器是“主人”,人工只是輔助。該院負責人介紹,藥品信息錄入系統后,全自動擺藥機通過藥品條形碼自主識別信息,自動調配藥品,藥師負責審核。同時,原來的藥品碼放模式轉換為機器軌道模式,利用了空間,窗口更寬敞明亮,整潔有序。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門診中草藥房和中成西藥房采取了統一的調配模式,所有患者可集中候藥。
中藥物流的改進,把藥直接送到了患者家。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與金象大藥房、順豐快遞公司和支付寶合作,自去年年底開通了“北大醫院草藥直達送物流平臺”。醫生開具處方、經藥師審方后,電子處方信息實時傳遞至金象大藥房信息系統,進行配藥/煎藥;患者可在手機上填寫配送信息并提交,草藥即可通過順豐快遞配送至家中。傳統模式草藥方配藥,患者在門診等待抓藥需2個小時,如代煎需4個小時;“直達送”模式讓患者無需在醫院等待,藥品配送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