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我國制造針灸針全球市場份額已不足1/3,亟須重振
日期:2017/9/13
“我國針灸針制造的技術和質量已經落后,中國針灸針的品牌優勢正在逐漸消失。”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臺港澳中醫藥交流合作中心主任、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楊金生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針灸針制造沒能跟上針灸技術傳播的腳步,針灸針制造業亟待振興。
據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統計,全世界已有183個國家和地區在研究和使用中醫針灸。針灸診療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推廣,也令針灸針的需求大幅增加,但我國針灸針制造企業的技術升級及規模擴張,卻沒能跟上針灸技術推廣的步伐。隨著日、韓等地針灸針制造企業的崛起,中國企業的優勢已經消失。
“10年前,全世界使用的針灸針數量不足30億支,幾乎全部由中國制造。如今,在全球范圍內,由我國企業供應的針灸針數量已經降至不足1/3。”楊金生介紹,“我國針灸針生產能力已經明顯落后日本、韓國,針灸針制造大國的地位正在丟失,我國著名針灸針品牌‘華佗’的品牌影響力也在逐漸消失。”
“30年前,針灸對外交流是國家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灸國際交流中心’累計培訓外國醫師超過10萬人次,把中國的針灸技術和‘華佗’牌針灸針帶到世界各地。”但是現在,楊金生坦言,在國際市場上,日本SERIN針灸針占據了全球針灸針高端品牌市場,韓國的東邦、杏林針灸針占據了中端品牌市場,而我國企業生產的針灸針只能處在低端品牌水平。日本、韓國品牌針灸針全面挺進中國市場的情況,也正在發生,這值得我們關注和警惕。
市場份額從“遙遙領先”到“落后挨打”,我國的針灸針產業處境為何會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楊金生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針灸針產業對外開放,國內企業經濟效益受到影響。
中國在加入“WTO”后,針灸針生產這一傳統產業也開始對外開放。日本、韓國的企業通過先合作,再合資,最后變為獨資的方式,掌握了我國的針灸針生產技術。
同時,由我國主導制定并頒布的《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ISO標準以及“中醫針灸”申遺成功,也讓全世界無償獲得了針灸針的技術參數和規范,方便各國投資生產。
二是中國企業的針灸針制造技術和質量已經落后。
以日本的SERIN(清鈴株式會社)為例,該公司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專利和新產品研發,針灸針生產車間實現了無人化、自動化。
而在我國,即便是華佗、佳健這樣生產能力較強的針廠,也仍處在半機械化、半手工狀態,其它規模較小的工廠,還存在依靠人海戰術提升產量的情況。這樣的生產條件,造成我國針灸針的產量和質量都處在想對落后位置。
三是中國針灸針生產企業沒有對口的經費扶持渠道。
中國企業要在日本、韓國開設針灸針生產企業幾乎是不可能的,反而日韓企業在中國作為外資企業還能享受“二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這對本土的傳統企業帶來不小的壓力。
另外,由于中醫藥重大科技研究項目偏重中醫中藥和科研院所,企業的針灸技術研發則很少得到相關部委項目和資金的支持,技術提升步伐相對落后。
面對國內國際市場、技術、研發等多方面的壓力,如何才能讓我國的針灸針生產企業重整旗鼓?楊金生建議從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制定稅收優惠和市場支持政策、提高市場準入和加強監管等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老字號,促進傳統企業技術改造。
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國家要從戰略高度,設立專項資金,鼓勵代表中國特色的傳統企業進行生產技術改造,加快針灸針生產自動化、機械化、標準化改造進程,提高質量,擴大數量;鼓勵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以便掌握針灸針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其次是國家建設協同創新平臺,從材料、設備、工藝、自動化、制造裝備等方面形成協同攻關,推動設立中醫藥服務貿易促進專項,出臺相關政策,扶持和支持國內針灸針制造業的發展。
二是出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傳統制造業的稅收優惠和市場促進政策。
針灸針的生產是具有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品牌,政府應該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國家鼓勵國內醫療機構優先購買使用國產品牌產品,并將國產針灸針全額納入基本醫保報銷目錄。
三是加強市場準入與監管,行業加強自律與宣傳。
一方面要提高針灸針生產企業的準入門檻,把那些確實規模小、質量低劣的企業淘汰出局。
另一方面,中國針灸學會等行業組織要進一步規范行業內企業的行為,保護民族品牌,制止無序競爭,名牌企業應該把針做精做全,在拼質量的同時,競爭數量,促進民族傳統企業走向國際。
信息來源:中國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