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國咪專欄】告別“等靠要” 以創新驅動基層衛生信息化
日期:2017/9/13
有別于大醫院的信息化建設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起步,縣區以下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最早也是在本世紀初才開始信息化建設的。且由于2003年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國家重視公共衛生工作,公共衛生信息系統首先在基層落地。一些發達地區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同步開始實施以財務結算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建設,但更進一步的醫療衛生信息化在絕大多數地區還處于迷茫狀態,舉步維艱。
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如果還是按常規辦法、習慣思維,等、靠、要,肯定是不行的;沒有先行先試的勇氣,沒有敢吃第一口螃蟹的傻氣,沒有不怕失敗的底氣,就不可能有突破。回顧鄞州衛生信息化建設十年,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把創新精神貫穿于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全過程,善于創新、敢于突破、勇于解難、先行先試。
一是善于發現創新、保護創新、鼓勵創新。
創新的源泉在于基層、在于奮斗在基層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和管理者,他們最了解基層的實際需求,也最迫切想解決困難和問題。信息化時代到來后,它的新奇、時尚造就了一批“發燒友”,一旦當他們把自己的工作與這種新型的知識形態結合起來、找到發揮自己興趣和專業的平臺,往往能夠產生奇異的力量。
我區基于區域虛擬的大放射科管理模式的農村遠程影像診斷系統(TDS系統),就是在姜山中心衛生院林鴻波院長、鄞州二院放射科陳俊波主任等與寧波明天醫網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創造的成果。2007年下半年,當姜山中心衛生院放射科的片子實時上傳到鄞州二院放射科醫生的工作平臺上時,在場同志的心情已無法用語言表達,那可是在整個中國的第一家!系統一開通就顯示出良好的效果,農村偏遠地區的老百姓在當地就能享受上級醫院醫生診斷的待遇,不僅誤差率大大下降,避免了上下來回奔波,費用也大大下降。
局黨委了解這一情況后,立即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并有計劃地在全區各醫療衛生單位進行推廣:一是根據各單位的業務情況,采購了DR、CR等數字化影像設備,陸續淘汰了模擬X光機,并按比例進行補助,到2010年全區城鄉24家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納入了遠程影像診斷中心;二是爭取區財政支持,每年列出專項資金補助鄞州二院,無償為基層提供影像診斷;三是在2013年又投入400萬元對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使功能更強大,流程更優化。
二是敢于突破不合實際、不合時宜的條框和規定,大膽先行先試。
基層衛生信息化初始階段,由于缺乏頂層設計,條塊分割,導致“煙囪”林立,碎片化現象嚴重,醫務人員重復勞動,數據多次錄入以致質量不高。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我區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對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各類信息系統進行了整合、改造,創建了符合基層醫務工作人員實際工作需要的社區醫生工作平臺,各類信息系統統一納入到這個平臺,臨床醫生、公共衛生醫生、社區責任醫生都可在這一平臺協同開展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數據的唯一性得到了保證。
原來國家有關部門在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規劃中,只提出建設國家、省、市三級平臺,但我們在實踐中感覺到,一個醫療機構體系健全、人口數量龐大的縣區如果沒有數據存儲、交換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信息系統就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協同功能就難以實現,信息化的前期投入就會事倍功半。因此,經過充分的調研和論證,2010年,我區啟動了基于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以各類協同醫療為核心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建設。由于前5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信息化基礎打得比較扎實,平臺建設水到渠成,不到一年時間就實現了全區所有公立醫療公共衛生機構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醫院信息系統、社區衛生信息系統、公共衛生信息系統髙度融合、數據實時交互,其實時性、協同性、針對性、互動性、再造性、可擴展性成為鄞州區衛生信息化的特質,深刻影響了全國縣區乃至更高階層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
三是勇于攻艱克難,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實時性對醫療服務和醫療衛生的快速、準確決策十分重要,但卻是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一些較早創建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先進地區,一般只能做到24小時數據傳輸一次,雖然后來采取了很多辦法進行升級改造,但由于受到原來技術構架的影響,很難予以根本上的改進,嚴重影響了平臺功能的發揮和后續數據的開發應用。
我們充分吸收兄弟地區的經驗教訓,與合作公司一起共同攻關,采用新的技術架構,實現了數據采集時間可配置設定,實現了分時、分流數據匯總的功能,對醫療衛生數據根據屬性進行分類,關鍵性數據實時采集傳輸,如醫院的日常運營數據、疾病診斷、處方、醫囑等診療信息、藥品進銷存信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等,幫助衛生行政部門實時掌控和預警各類醫療衛生行為的功能。有些數據采用即時采集交換,如影像協同診斷、區域預約診療等病患者的臨床診療信息,居民轉診時,A醫院的檢查、檢驗資料、門診電子病歷等即時傳送到B醫院。對不同類型的數據遵循“所用即所得”原則進行不同處理,充分體現了數據的“快捷性”,也為后續的大數據深度開發應用準備了條件。
國家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NDRS)始建于2004年,實時報告疫情,使傳染病早發現、早干預,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傳染病預防和控制能力。但它與醫院信息系統(HIS)相對獨立、互不連接,傳染病發現報告,先從HIS系統中導出病人與報告卡的信息,再以手工方式錄入到NDRS,不僅增加了醫院和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同時延緩了報告時間,且很有可能出錯。我區在國家疾控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多次調試,于2014年8月正式通過國家、省、市三級公共衛生數據采集平臺驗收,實現所轄醫療衛生機構的傳染病數據與NDRS實時連接,由原來的醫院醫務人員手工填報疫情,升級為計算機自動生成傳染病信息報告,大大提高了醫療機構傳染病報告工作的效率和報告信息質量,被稱為我國公共衛生信息化發展的里程碑。
【作者簡介】
陸國咪,中國衛生信息學會理事、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健康檔案和區城衛生信息化專業委員會委員、浙江省衛生信息學會基層衛生信息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區域衛生信息化和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管理和研究工作,曾在《中國衛生信息管理》、《中國數字醫學》、《中國公共衛生管理》、《中醫藥管理》等雜志發表多篇論文。
信息來源:HIT專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