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終端銷售低于預期,醫藥商業形勢嚴峻!
日期:2017/11/13
醫藥經濟運行數據
2017年1-9月,醫藥工業產值為25,438億元,增長12.2%,增速呈現穩步爬升的勢頭,預計2017全年中國醫藥工業總產值將達到35,699億元,增長12.7%;醫藥工業銷售收入為23,475億元,增長12.3%,增速出現明顯的反彈,預計2017全年中國醫藥工業銷售收入達到33,293億元,同比增長13%。
2017年上半年,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額9894億元,同比增長僅為8.1%,跌破兩位數。從2017年開始出現的工商業增速背離的現象,呈現進一步加劇的趨勢。
2017年,三大終端的銷售表現都低于預期。醫藥市場的下滑在預料之中,預測2017年醫院藥品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僅為7%;而被寄予厚望的零售市場,增速在今年也有回落,僅為8%;基層醫療市場低于預期,但是超過兩位數,達到11.6%。”
新特征:
相比于2016年,中國醫藥工業的下滑已經停止,止跌回升,觸底反彈。2018年是十九大之后的開局元年,一系列產業政策的密集出臺,給醫藥行業帶來了重大利好。從宏觀經濟看,全球經濟復蘇,中國經濟好于預期,今年1-9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34,129億元,實現同比增長9.7%;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為11,834億元,增長14.6%。財政收入的提高,有利于醫藥衛生投入加大,預測2018年中國醫藥工業銷售收入將同比增長16.5%。”
中國醫藥經濟在跑贏大勢的同時,上下游背離的趨勢愈加明顯。從2017年開始,工業銷售額增速提升,而商業銷售額下滑,上下游背離趨勢開始出現,其根本原因在于‘兩票制’、終端控費、全面取消‘醫藥補醫’等政策的全面實施。而以兩辦《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代表的一系列產業政策的出臺,也將改變長期形成的產業格局,工業和商業的大規模并購將進一步加劇,新一代的工商聯盟有望出現,我們預測,2018年有可能成為醫藥并購年。”
趨勢判斷
醫藥行業基本判斷是“謹慎樂觀”:長期看好,短期難說。
1、兩票制的影響。(1)對于醫藥工業的影響在于,由于工業需要高開票,因此,議價能力有所提升,利潤有望進一步提高。但是,這只是數據性的增長,稅負加大、提現壓力大等因素,會使得醫藥工業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并購商業公司,委托CSO,出現新一代的工商聯盟,從而利于格局的再分配,總體對工業有利。(2)對商業企業的影響是顛覆性的。2017年三大終端的銷售表現都低于預期,從中可以看出對醫藥商業的沖擊。
2、醫保控費的進一步從嚴,有可能使得2018年第一終端的藥品銷售更為困難。控費方面,2018年繼續從嚴已經成為定局。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說法出現,進一步提高了公立醫院二次議價的積極性。從實際調研中發現,2017年二次議價已經愈演愈烈。在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上,精細化管理的推行,使得藥物經濟學更受重視,輔助用藥將面臨越來越艱難的局面。
3、藥品招標采購的改革,一直是業內最熱門的話題。今年,隨著醫聯體的建設,GPO采購模式有可能對省為單位的招標采購帶來挑戰,醫療機構的議價能力空前提升。預測:大醫院組建醫聯體,形成GPO采購,必將進一步降低中標價。一些GPO甚至出現跨省采購、多省聯合采購,不僅打破省級招標的傳統模式,還形成了區域性的壟斷。在醫聯體內部,通過實施分級診療,可能進一步把慢病用藥的長處方下放到基層,在多個發達地區,類似的政策已經開始實施,因此,對于基層的傾向,有望拉動慢病用藥市場的擴容。
信息來源:上海醫藥商業行業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