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金融產品服務如何介入醫藥流通行業
日期:2018/4/30
長期以來,藥品流通領域“多、小、散、亂、差”的狀況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藥品流通鏈條過長、流通秩序較混亂,掛靠經營、過票洗錢、買空賣空、帶金銷售等問題突出,醫藥商業賄賂時有發生。藥品流通領域這些亂象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推高了藥品價格,助長了醫藥購銷環節腐敗行為,制約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兩票制”,即藥品從生產企業銷往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流通企業銷往醫療機構再開一次發票的藥品流通政策,其著力于減少藥品流通中間環節,鼓勵公立醫療機構與藥品生產企業直接結算藥品貨款、藥品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直接結算配送費用,最終逐漸降低藥價。
1.“兩票制”相關政策
2017年,國務院醫改辦聯合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八大部門發布《關于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的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要求綜合醫改試點11個省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200個市要率先推行“兩票制”,鼓勵其他地區執行“兩票制”,爭取到2018年在全國全面推開。
2017年8月1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推進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實施藥品采購“兩票制”(生產企業到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流通企業到醫療機構開一次發票)改革。統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推開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著力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預計2018年6月全面實施。
2.兩票制對各方的影響
(1)制藥企業:銷售模式轉型升級,資金周轉壓力增大
“兩票制”推行后,發票流程將簡化,流通環節將減少,各企業將最大程度實行直銷等模式,減少配送環節,提高效率。對于制藥企業而言,“底價代理”轉“高開”成為必然選擇。對自有營銷團隊的藥廠來說,“兩票制”的實質性影響并不明顯;而對于缺乏自有營銷體系和議價能力的藥廠,不管是花費長時間、高額成本自建營銷體系,還是向大型醫藥流通企業做出進一步讓步,短期內都很有可能陷入收入困境。
1、銷售模式升級轉型。CSO(合同銷售組織)或成為較為理想的營銷模式,第三方營銷咨詢機構或將大量涌現。CSO(合同銷售組織)指產品持有人將產品銷售服務外包給專業機構來完成,專注于銷售環節的外部服務,即通過純粹的藥品推廣服務向生產企業收取推廣服務費,而不涉及藥品的購銷。
2、資金周轉壓力增加。眾所周知,藥品終端的付款周期相對較長,制藥企業通過與經銷商之間的過票關系,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終端對藥廠資金占用的問題。現金流不充裕的中小規模藥廠,將面臨資金周轉壓力;大型藥企的利潤水平也會有較大的影響。“兩票制”實施后,對于產品競爭力較弱、銷售能力匱乏,財務處理能力有限的相當一部分中小藥企,“高開”之后首先面對的就是稅收成本的急劇上升,利潤下降的問題,此外稅務處理、營銷體系調整也將為企業帶來不小負擔。
(2)流通企業:并購整合,合規經營
“兩票制”的推行將助推大型企業兼并中小型配送商。由于藥品從出廠到終端僅能開兩次票,因此“兩票制”下生產企業將第一張票開給誰的選擇至關重要。
“兩票制”規定:以下這些情況可視為生產企業或多開“一票”,藥品生產企業或科工貿一體化的集團型企業設立的,銷售本企業(集團)藥品的全資(或持股50%以上)商業公司(全國僅限1家商業公司),視為生產企業;藥品流通集團型企業內部與全資(或持股50%以上)子公司,以及全資(或持股50%以上)子公司之間調撥藥品可不視為一票,但最多允許開一次發票。這意味著有配送能力和終端渠道的二級經銷商將被大型藥商或制藥企業收購,醫藥流通企業集團化趨勢顯現;同時,大型藥品流通企業將會向上下游擴張。僅2017年前四個月的時間,江蘇、河北、浙江、陜西等11個省市發布了《企業名稱變更通知》,共有197家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發生了更名,其中生產企業共278條,經營企業共28條,刪除掉已有重復發布的信息,共計197家企業正式更名。這197條更名信息中,有的公司并未有太大變更,只是由有限公司變成了股份公司,有的更名則是企業并購結果。這其中既有國藥、上藥、華潤、九州通等大型藥商的產業布局,也有衛材、石藥、人福藥業等制藥企業的身影。
以最早執行“兩票制”的福建省為例,要求全省藥品集中采購劃分為10個片區,配送企業必須承擔片區內所有實行藥品招標采購的醫療機構的配送業務,且不得跨片區配送。在此種情況下,僅有配送能力強、覆蓋面廣的大型物流配送公司才能取得競爭優勢。福建省內各地商業公司逐漸被收編、轉型或淘汰,促使全省上百家商業公司逐漸整合為十余家具有合法藥品配送資質的商業公司。
總體而言,“兩票制”對藥品流通企業帶來的影響包括加速資源整合效率、提升市場集中度、規范非法操作(如過票)等。
(3)醫療機構:議價能力削弱
一直以來,藥品流通渠道較為分散,流通企業主要承擔物流配送功能,議價能力較弱;而醫院等醫療機構處于終端地位強勢,可將部分資金占用壓力轉移至流通企業。“兩票制”實施后,藥品流通渠道進一步整合,流通企業規模擴大,上下游對接能力也勢必增強,醫院終端相對議價能力將有所下降,對于醫療機構來說,財務壓力勢必增加。

(1)醫藥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2016年12月,商務部發布《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繼續鼓勵藥品流通企業通過兼并重組、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等多種方式做強、做大,加快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經營,提出到2020年,培育形成一批網絡覆蓋全國、集約化和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大型藥品流通企業,藥品分銷百強企業年銷售額占藥品分銷市場總額90%以上。在各項政策的實施下,行業集中度將步入快速提升的時期。2017年,“兩票制”全面推行,在此影響下,藥品流通行業集中度明顯加速,且進一步壓縮了藥品流通環節,產業集中度得到了更好的提升。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藥品批發企業主營業務總收入18393億元。其中前三甲國藥控股、華潤醫藥和上海醫藥收入都超過1000億,約占28.67%市場份額。而美國藥品流通分銷三巨頭麥克森、康德樂健康和美源伯根2015年已占據96%的市場份額。
(2)行業監督日趨嚴格
2016年5月3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了《關于整治藥品流通領域違法經營行為的公告(2016年第94號)》,對藥品流通領域違法經營行為開展集中整治。在此公告中,“證(許可證書)、票(發票、隨貨同行票據)、賬(實物賬、財務賬)、貨(藥品實物)、款(貨款)不能相互對應一致”、“向藥品零售企業、診所銷售藥品未做到開具銷售發票且隨貨同行”等十種違法違規行為被重點列明,并采取“撤銷《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證書》”、“吊銷《藥品經營許可證》”、“從嚴從重查處”等管理手段。同時,我國于2016年6月修訂了《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2017年2月修訂《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現場檢查指導原則》,對醫藥經營企業的GSP認證及檢查提出更高要求。上述監管政策的出臺顯示出國家食藥監總局清查藥商“掛靠”“走票”等違法行為、為醫藥市場提供一個安全、高效的流通環境的決心,行業監督力度亦將隨著上述政策的落實而日趨嚴格。在此監管環境下,大量沒有采購規模優勢,僅依靠過票、逃稅等手段盈利的小微型配送企業已無法生存,將釋放出大量市場空間,有利于具有較大規模的企業市場份額的提升。
(3)醫改政策深入,處方藥外流釋放千億級市場
2017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明確提出完善國家藥物政策體系,調整市場格局,使零售藥店逐步成為向患者售藥和提供藥學服務的重要渠道。
在政策指導及市場趨勢下,藥店對醫院藥品銷售的替代作用將越來越明顯,以社會藥房作為承接醫藥分開主力的前提下,未來十年,藥品零售終端市場規模將達到1.72萬億元(不變價),約占整個藥品終端市場的65%。
“兩票制”的實施,催生了萬億級別的醫藥流通供應鏈金融市場
“兩票制”下,醫藥流通供應鏈的環節雖然減少了,稅務更合規了,但是由醫院賬期、稅費等造成的成本、資金壓力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反而壓力還在增加,只是讓醫藥產業鏈的資金壓力都集中在流通環節,進而也催生了醫藥流通供應鏈金融的萬億市場。
以前,醫藥配送商如若無法一次性承擔藥品所需的資金體量,可以通過多級代理的形式分攤資金壓力。譬如企業要囤一批藥,一件貨60件,單價2000元,這件貨總價十幾萬元,囤幾百件放在庫里就需要上千萬元的資金。醫藥配送商沒有充足的資金量,可以把它分解成幾個主體,一級代理商出一部分錢,下游接盤的人再分別各出一部分錢,大家一起把整個資金鏈分解掉,問題就解決了。但是“兩票制”實行后,沒有了更多中間商幫忙分解資金鏈壓力,導致醫藥配送商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導致醫藥配送商資金成本壓力較大的主要原因是醫院回款時間較長。目前,全國回款速度最快的上海大概也在45天左右,最長也會有3個月。但像河南、安徽等大部分省份的醫院平均8個月賬期,最長14個月以上。醫院賬期進一步惡化,使醫藥配送商的現金流更加緊張,企業規模越大越缺錢。華南地區醫藥流通龍頭企業白云山發布公告稱,廣州醫藥2017年1-9月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為-17.87億元,主要原因是“兩票制”的實施及醫院份額增加。
為了應對資金壓力,幾種供應鏈金融模式
1.應收賬款保理
醫藥商業企業通常會與商業銀行合作進行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由于信息不對稱、不完整,諸如供貨信息不準確、不完整,加之信用缺乏造成的道德風險如虛假票據和業務,很容易產生壞賬和風險。即便是在明保理業務狀態下,由于需要下游醫療機構的確認,往往也會因為醫院信息不能及時獲取,或者人為確認差錯,產生各類潛在風險。顯然,這種狀況既不利于醫藥行業的穩定持續發展,也不利于相關利益主體的正常業務運營。
2.共享供貨數據
自“兩票制”推行開始,已有不少機構開始探索醫藥流通行業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目前也有了比較成功的案例。2016年,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和中信銀行合作,通過北京聯諾公司的互聯網平臺,把醫院、供應商和銀行連接在一起。發生業務的時候,第一個環節供應商交付發票給醫院,同時把電子數據發送給銀行,銀行通過北京聯諾公司的平臺傳送到醫院。醫院收到發票和電子數據后,確認應付賬款。銀行收到確認信息后,向供應商提供貸款,最后醫院向銀行支付供應商的貨款。
通過共享供貨大數據,解決了銀行關心的風控問題,又通過互聯網解決了供應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但這種模式需要醫院高度配合,同時要按照承諾及時付款,很難推廣復制。
除了醫院,更多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也在切入這一細分領域,同樣瞄準目前醫藥配送商的一些痛點問題。如2017年8月19日,用友供應鏈金融針對醫療衛生行業代理商發布了融資產品“醫采e融”。
3.商業匯票
華潤河南醫藥與中信銀行、華潤銀行、招商銀行合作,開展了自辦自貼和電子商業承兌匯票模式的供應鏈金融。
自辦自貼模式下,華潤河南醫藥辦理敞口銀行承兌匯票,由供應商委托華潤河南醫藥在銀行貼現,利息由華潤河南醫藥承擔。該金融方案的目的在于不改變付款期,改變付款方式支付供應商貨款,通過銀行授信,利用銀行承兌貼現利率相對銀行貸款利率較低的前提下,一方面使供應商及時獲得資金,加速現金流,另一方面有助于華潤河南醫藥降低融資費用,改善公司當期經營現金流,同時由于為供應商提前付款,獲得了藥品價格折讓與付息之間的收益。
電子商業承兌匯票模式下,華潤河南醫藥取得銀行商業承兌匯票額度,基于公司與供應商真實交易,銀行給予供應商商票貼現或商票轉銀票授信額度,華潤河南醫藥開具1年期電子商業承兌匯票用以支付貨款。這種業務模式能夠幫助華潤河南醫藥拓展商業渠道,如器械耗材業務迅速搶占市場份額,為上游供應商提供資金,實現共贏。該模式主要適用于資金鏈緊張的上游供應商,愿意接受商業承兌匯票。
目前來看,醫藥流通領域的供應鏈金融主要為流通企業服務,但是從長遠看,其服務對象一定還有藥廠,因為醫院地位強勢,商業企業墊資也有“天花板”,必將波及工業企業。
可以預見,在兩票制政策因素的影響下,未來醫藥流通領域的行業集中度還會繼續提高,企業競爭尤其是龍頭企業間的競爭也會益發激烈。如何圍繞醫藥供應鏈為各方提供金融服務仍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河南省鄭州市市郊聯社王秋園、程亮)
責編:王璽,責審:王漢,美編:王璽
信息來源:中國農村金融雜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