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診療下,上海處方延伸做得如何
日期:2018/4/30
2017年,上海市三、二、一級醫院門診量呈現“三足鼎立”之勢,推進分級診療效果初顯。而“延伸處方”過去一年共開出94萬余張,其中上海醫藥占了其中的70%。
在第79屆全國藥品交易會期間,上海醫藥商業行業協會、國藥勵展共同主辦了“PHARMCHINA零售藥店創新論壇”和“PHARMCHINA+醫改政策與行業升級峰會之申城論道”兩個會議,與會嘉賓分享了自己對分級診療政策推行的見解和應對舉措帶來的成果。
實際上,分級診療的提出由來已久,但能夠明顯感覺到,從2017年起,這一政策的推行終于獲得了一些進展,但隨之而來的是,企業要應對這一市場變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同時為自己贏得經營增量的機會。
根據官方數據,2017年前11個月全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總診療人次達到73.0億人次,醫院30.7億人次,占42.0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9.7億人次,占54.38%。出院人數方面,2017年前11個月,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出院人數達2.4億人,同比提高7.3%。醫院1.57億人,占78.02%;基層醫療衛生機構0.37億人,占17.56%;其他機構946.7萬人,占4.43%。在病床使用方面,2017年前11個月,醫院病床使用率為87.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56.7%,鄉鎮衛生院為63.2%。
實際上,三甲醫院依然存在“人滿為患”的情況,分級診療必須進一步推進下去。
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藥劑科主任顧希鈞看來,落實分級診療,要科學地實施急慢分治。以上海為例,該地區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來推進分級診療工作:一是醫聯體的建設,二是家庭醫生簽約制度的落實。
“以醫聯體為載體,日間手術為突破口,根據醫聯體內各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及其醫療服務能力,可以明確醫聯體內急慢分治服務流程。”顧希鈞提到。
在上海,醫聯體的建設分成多個類型:區域醫聯體、專科醫聯體和輻射型醫聯體。相關部門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市門急診人數達25728.22萬人次,同比增長3.16%。其中三級醫院門急診量占全是門急診總量的37.39%,二級醫院及其他醫院等門急診量占比29.6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急診量占比33%。顧希鈞由此表示,“三、二、一級醫院門急診量呈現‘三足鼎立’之勢,表明上海推進分級診療效果初顯。”
在家庭醫生簽約制度方面,截至2017年底,上海“1+1+1”已簽約居民超過340萬人。簽約居民門診在“1+1+1”簽約醫療機構組合內就診占74%,在簽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占53%,“延伸處方”共開出94萬余張。
據測算,全年在上海二級、三級醫院中,單純為配藥的門診力量占門診總量的25%~30%。如今,這部分配藥需求可以在社區得到解決。
面對政策導向,企業該如何順勢而為?
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干榮富此前提到,2018年企業要關注分級診療方面的新政策。其實,這也是在提醒企業要從中找到機遇。
實際上,上海自2011年起啟動家庭醫生簽約試點,是國內最早推行家庭醫生制度的地區之一。2015年起,上海進一步推行以家庭醫生為基礎的“1+1+1”醫療機構組合簽約,即“家庭醫生簽約2.0版”,做實便捷用藥、預約轉診、健康管理等簽約服務。這一項制度又讓傳統的藥品供應模式發生了改變。
上藥控股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副總經理仇艷旻指出,目前上海社區醫院能夠開到的藥基本都是基藥。由于上海等級醫院用藥水平比較高,不少產品都是非基藥。很多需要持續用藥的人(包括老年人)在社區就診時無法配到所需的藥,不得不前往二、三級醫院拿藥。等級醫院人滿為患,對這些人群而言就醫體驗非常差。
基于這樣的背景,上海醫藥順勢而為,推出了益藥圈項目。凡是從社區醫院轉到三甲醫院就醫的市民,在大醫院獲得的處方,即使藥不在社區醫院的藥品庫房之內,也可以由社區醫生直接開方,處方通過醫院HIS傳到上海市綜改平臺,再傳遞給上藥平臺,上藥會將藥品配送到患者手中、社區服務中心或者是上藥自己設立的醫藥站。
“從上藥的數據看,2016-2017年,處方量增速非常大。2016年大概是10萬張,到了2017年,則上升至52萬張。可見受居民認可。”仇艷旻表示,盡管處方量如此巨大,但公司還是會控制配送的周期,從醫生開處方到患者拿到藥的時間控制在1.6個自然日內。
“我們的處方量占到了延伸的處方量的七成,這一項目突破了醫藥一體的看病取藥模式。”仇艷旻在會議現場分享了自己的發現,“通過推進上海‘1+1+1’制度的綜合改革,社區醫院承擔了全市1/3的門診量。通過我們的項目,首診在基層有了落地,老年人可以就近安全地拿到藥。”
信息來源: 上海醫藥商業行業協會
|